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News

人才招聘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公司动态

气体灭火高压管件黄河水变清主要原因是
发布时间:2024/9/2 新闻来源:喜德县兆凡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77
喜德县泡沫灭火装置黄河水变清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好事是坏事?

现在我们国家的环境治理啊,越来越有智慧了,也越来越好,黄河这个水变清了,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大家也知道毛乌素沙漠,已经开始种树了绿色植被开始恢复了,下了很大的功夫啊,几十年的力量改变中国的这个环境的世界,中国对世界环境那个改造创造了奇迹。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啊,流经十几个省市,流经的地区呢,都因有黄河而受益,那么们们都们们们们好好保护起来,大家都下点功夫啊啊在在这个河道四周吧,多栽树,多种草,不要过度的放牧,也不要过度的取水。

有了美丽的黄河保护好这个美丽的黄河,我们的心灵也就清净了起来啊,有了这个黄河,我们就感觉这个土地有了魂儿。

黄河是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我们要保护好这个条河流,就像保护好我们的心灵一样。这里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黄种人的根,我们有这样一份责任,保护好黄河为黄河的精彩呐喊。

感恩那些为黄河的清水,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

祝福祖国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好。

黄河水变清对中国利大还是弊大?如果二百年前变清中国会成怎样?

先说一下利弊的标准是什么。

当我们评价某件事的利弊得失时,标准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可能眼前是有利的过后则成了有害的。

比如塑料袋的发明。当年发明者一定认为这是个“好东西”,可今天又成了问题非常大的东西。

再比如香烟。当年没有人认为这是坏东西,多少年后,世界各地都在限制它,但还是屡禁不绝。毒品就更不用说了。

再比如汽车。发明汽车的初衷我不知道,但知道今天人类对这东西非常纠结,既要用它,又要限制它,为它不知道费了多少脑细胞,结果是越来越麻烦。生产是问题,销售是问题,驾驶是问题,指挥是问题,道路是问题,事故是问题,停放是问题,燃油和排放废气是问题……我是没有汽车的,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问题,总之,假如当初能知道后来有这么多问题,大家能肯定它是好东西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一个问题:利弊得失不是可以轻易评价的。

假如黄河从来就不黄,那么今天的山东省、河南省东部就从来没有,请问黄河水黄利大弊大?

假如黄河从来就不黄,中华文明可能就不会出现,或者出现了,也只是非常低等文明,黄河水黄弊大利大?

假如黄河从来水不黄,中国第一次统一的秦朝都可能不会出现,至少也要晚了很多年。

今天我们用技术把黄河变的不再是“黄”河,可能需要很后来之后再去评价得失。因为沧海桑田山川改变,绝不是三、五年、三、五十年之内就能看明白的,甚至三、五百年也很难。

人类所有的技术发明,都是以当前条件为基础的,但后果都是需要普及开来才能知道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技术都需要一个叫安全规程的东西呢?所谓安全规程,都是这个技术在长时间使用过程里,慢慢显现出的各种重大问题。当这个问题没有出现时,谁也不知道可能会是个问题。

比如车床和女人的头发,这两样东西会有什么关联呢?干过车工的都知道,女人的长发看起来美丽飘逸,可在车床面前,就可能成为送命的“利器”。

说的全都是无关本题的废话,其实只是想说一个问题,大家最好不要轻易对某个现象下利弊得失的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黄河水越来越清,原因是什么?未来泥沙含量会与长江旗鼓相当吗?

古人曰:圣人出,黄河清。在我们的印象中,黄河的含沙量是很大的,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实验,有人用杯子装了一杯黄河水,待水沉淀下来后,有三分之二的是沙子,这足以说明黄河的含沙量是有多么惊人。

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

自然方面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加上黄土本身就较疏松,黄河夏季降水量大,河流流速大,更易被侵蚀。

而人为方面主要是肆意砍伐树木,导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而加剧黄土高原的侵蚀,河流含沙量也就增大。

然而,随着近几十年的治理,在黄河的中上游地区,人们惊奇地发现黄河的含沙量大大降低,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就是黄土高原地区长期的退耕还林措施,这是黄河含沙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我国自1999年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

我们知道,黄河含沙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而退耕还林很好地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植被增多,减少了土壤侵蚀,这样也使得黄河含沙量降低,黄河看起来就更加清澈些。

其次就是修建了大量的水库。

让黄河水变清的一个方法就是降低水的流速,因为水流速度与水中泥沙重量的6次方呈正比例,流速与上下游的落差有关,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局部水流的速度,可以有效地降低黄河中的泥沙含量。

最后一个原因,有人提出,城镇化不断发展,人们不断开采黄河河里的泥沙,河流上游的泥沙减少,中下游的含沙量自然地也就变少了,这样黄河也就变得更加清澈了。

黄河每年减少的黄沙,约为4亿吨,多数都被开采。

我们一直期盼着黄河水变得更加清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近十几年都要采取措施改善黄土高原环境,但黄河水变清有利无害么?

当然不是的,黄河水变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土流失的状况,但另一方面,下游土壤减少,也会给下游带来一定影响。

首先,下游土壤减少,会导致土壤肥沃度不足,对于生活在下游的人们来说,农业很可能会减产。

其次,如果一直阻止上游泥土的下泄,随着上游泥土的不断积累,当泥沙容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很可能形成更大含沙量的洪水向下游奔腾。

最后,黄河下游的动植物早已适应黄河水浑浊的生活环境,如果黄河水变清,可能产生下游动植物无法适应新生存环境的状况。

当前了,黄河水确实越来越清澈,清水频率也越来越多,但黄河未来的泥沙含量会不会与长江旗鼓相当,估计还需进一步地努力。

我是科学驿站,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黄河的水变清了吗?感觉内蒙,甘肃,陕北的绿化现在特别好了?

黄河水已变清,黄土高原变绿,大西北生态环境近十年来持续改善,甚至连库布其沙漠都快消失了。大家都在喊这是退耕还林的成效,但真正的原因,是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建成后,从大坝流出的水,因为全部都是从库底流出,经测试常年水温5度,大坝截流前,因是全断面流出,常年水温20度。这相当于把15度温差的能量留在了库区。

三峡大坝每秒流量8500立方,每天流量7亿多立方。试想一下,7亿立方的水,升高15度,需燃烧多少吨媒?

计算一下,1吨水升1度需1000大卡,升15度需15000大卡。1吨煤完全燃烧能产生5000000大卡,意味着每天在三峡库区底下燃烧220万吨媒。

如此巨大的热量,造成三峡水库大量蒸发,加上截流后水面抬高175米,扩散条件非常好,通过长年扩散,在库区周边形成非常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也是为什么三峡大坝建成后,上游经常暴雨的原因。也是长江中游地区,在大坝截流后,普遍干旱的原因。因为大坝流出的水只有5度,不蒸发,估计要一直流到南京才上升至20度了。

三峡库区的这种湿润环境持续外溢,十多年后,彻底改变了西北地区的干旱,从而导致黄土高原绿草丛生,大幅减少泥土流失,也大大减少风沙。在周边湿润气候,风沙大减条件下,沙漠失去扩张动力,逐步固化长草,直至消亡。这就是整个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根本原因。

本人曾在西安生活15年,2006年离开。以前的西安十分干燥,整个冬天甚至没有一滴雨,天天灰蒙蒙的浮尘天气。也改变就发生在大坝截流后的5年左右,雨水变多,空气变湿润,现在是经常下雨,气候大幅改善。90年代去陕北,一片黄土荒凉,现在遍地绿色。真的完全变了。黄河水变清了,泥沙量锐减。

困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西北地区环境问题,竟因为一个三峡大坝神奇的解决了,这是当年决策者都没有想到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其潜在利益,应该说比发电效益要强百倍。

黄河变清是好事还是坏事?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黄河水变清”。熟悉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黄河水变清一直是中国治世的祥瑞,所谓“圣人出,黄河清”。现在中国算不算治世呢?应该算是吧。不过,我还是更愿意从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解释黄河水的变清。这里面原因并不复杂,黄河水变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媒体对此已经有了详尽的报道。

一方面是流入黄河的沙子变少,另一方面是黄河中沉积的沙子减少。这两项因素都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经济发展就意味着对环境的破坏。在这里,却展示出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修复。

黄河经过裸露的黄土高原,大量泥沙下泄,现在这些裸露的地表,大量覆盖了植被。在这里,我们应当感谢水土专家付出,比如前段时间刚去世的科学家朱显谟,他就致力于研究黄土高原治沙的方法。舍此之外,有没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呢?最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草,人类对地表农业不再那么依赖,能把大片土地腾让出来养草。土地承载人口的数量大大减少,这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当然起到很大作用——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城市化。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农村人减少,大量土地抛荒。这就给的退耕政策提供了便利。想想看,如果没有城市化出路,由出钱让农民抛荒,这需要多大成本,执行起来何其之难。只有农民心甘情愿地抛荒离乡,大量农地变得荒芜,“还林还草”才可能持续。

经济发展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城市污梁,很多人抱怨不迭。他们没有看到,污染聚集的代价,是其他地区污染减少,环境恢复。在我的家乡,过去由于农业活动,山林大量开发,野生动物几尽灭绝。现在呢?野兽正在增加,甚至成患;大量稻田都变成荷塘,后来索性没人看管,吸引一些白鹤来觅食。至于从前采茶拣果的山林作业区,也成了环境清幽的森林景区。

经济越发展,农村人口越少。农村人均财富量增加,后果就是基础设施完善,过去荒芜败坏的景象,也得以修复,成为自然环境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的景区。这种情形在欧美很常见,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也开始出现。将来中国内地很多农村会消失,很多农村会成为休闲度假胜地,这是可以期待的。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截止2016年中国森林总面积达2.5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1.93%,正缓步提升。中国是全球罕见的森林覆盖率在增加的国家。这个过程和城市化高度相关。黄河水变清,只是黄土高原环境改善开始的第一步。

此外,媒体报道,黄河水变清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黄河两岸民众对沙子的需求变得格外强烈。据当地工人介绍,黄河沙是天然水洗沙,是最好的建筑沙。沙场一天可挖沙20多卡车,一车能装30吨沙。就这样,千百年来祸害黄河两岸的沙子,就这样变废为宝,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源。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据相关部门统计,黄河两岸的挖沙用沙量,达到1亿吨——这是什么概念呢?据说黄河每年搬到大海的沙量,也就16亿吨。这1亿吨的估计,哪怕有出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一方面是沙子入河变少,另一方面是过多沙子被挖出使用——这也难怪,黄河水会变清。

有人说,黄河水已经浑浊了几千年,突然之间变干净,不太好吧?

我不太清楚黄河水变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点很明显,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环境变得恶劣,黄河才变成这样的。这说明黄土高原的环境承载力很弱。过去,先民在黄河两岸繁衍生息,忍受着黄河肆虐,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海晏河清”一直是先民理想。

现在由于经济发展,治理黄河已成现实,还有什么可担心呢?黄河水变清,已经有十几年,创下历史最长纪录,这难道不值得祝贺?人类一直都是这样,一点点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

如果黄河水变清,会产生什么影响?

黄河之所以叫“黄河”,主要原因就在于河水中的大量泥沙。

据当代水文测量,黄河天然年均来沙量约为16亿吨。这么多的泥沙,多来源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域。这些泥沙,在中国历史的很长时段内,是让下游民众和各代很头疼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些泥沙,造成黄河“善淤”、“善决”,“善迁”,给下游附近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也让朝廷在治河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

康熙皇帝曾言:“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可见黄河泥沙给大清王朝造成的影响。

而如今,黄河泥沙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了。水利技术的进步,和环境观念的改变,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诸多因素使得黄河的泥沙越来越少,“黄河清”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了。

如果黄河水变清,对于黄河的水环境还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的。可预见的影响有以下三条:

1、河口造陆减缓,甚至内缩

如今的黄河河口是在咸丰五年铜瓦厢改道后夺大清河入渤海而形成的。据统计数据,1885——1954年,黄河入海口造陆1510平方千米,1954——1976年造陆548.3平方千米,1976至上世纪末,造陆441.7平方千米。这段时期总造陆面积达2500平方千米。而随着黄河泥沙的减少,河口造陆速度会逐渐下降,甚至会出现河口海侵现象。

2、河床逐渐下切

随着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坝区拦截了中游的大量泥沙,虽然这些水利工程会遵循“蓄清排浑”的策略,然而输往下游河道的泥沙依然呈明显减少的趋势。这就会使得下游的泥沙沉积速率小于河流侵蚀速率,下游的河床会逐渐停止地上河的发育,进而逐渐开始下切。

3、河岸冲刷不稳定性增加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确实是自古以来的一个令人不安的因素,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河道下切是一件好事,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黄河含沙量高的时候,冲左岸就会在对应的右岸淤积,反之亦然,总会一岸冲刷另一岸沉积,形成较为稳定的河道。但是泥沙量减少后,河流会两岸同时冲刷,这就会引发河道的变化,使得下游防汛工作压力倍增,以前没有险工的地方,会出现河岸受冲刷的问题,现有的防汛工作,就需要面对诸多的变化。

黄河河堤上的防汛用储备石料——笔者拍摄于2014年夏

黄河开封段的河岸防护工程,挑水坝——笔者拍摄于2014年夏

黄河开封段的河岸防护工程和水文站——笔者拍摄于2014年夏

黄河水变清了,到底好不好?

1,黄河水变清当然是好事。其利有二,一,减少了下游的泥沙沉积,有力河道的疏浚,老百姓灌溉农田也方便了。二,黄河被称为天河,河床要高出下游城市十多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且,每年还在不断的提升,给防洪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沿岸居民每年都要不断的加高加固堤坝,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黄河浑浊的原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下雨,泥石流等,给黄河带来了大量的泥沙,造成了黄河水的浑浊现象,日积月累,黄土高原被冲出一个个沟壑,下游,黄河决口,形成一个个黄泛区。

3,黄河变清的原因。近年来,党和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的整治力度,大体分三步,一,加大黄土高原的植被保护,通过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减少了水土的流失和土壤的沙化。二,修建了一些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调沙治沙缓解了水的冲力,降低了水的流速,也保养了上游土壤的水分。以前是沙进人退,现在是沙退人进。三,引进了一些高科技项目,对上游地区的极大暴雨,做好天气预报,及时的用气象武器把云层驱散,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性冲刷,对于河道的凌汛,排飞机用炸弹炸开,减少了对河岸的伤害。

4,对于黄河未来的展望。把黄河河床挖出的土用来修高速公路,用来烧砖,还可以减轻对农田的侵占和破坏,当黄河水变清了,将是我国的北方长江,那将真正做到了“圣人出,黄河清”,这圣人就是我们的党和以及广大科技人员和投身治黄站线的军民。

中国历史上的“黄河清”有几次?分别是什么情况?黄河水变清,大部分情况超越了自然本身,成为一种象征。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黄河清现象的描述,往往充满着附会、天人感应与政治导向色彩。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由于泥沙壅塞,黄河往往以黄色面孔出现。经过近代的科学考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0年)黄河中下流的水经常是浑浊的,且是人口聚居区,故而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认为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一个原因是,中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导致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高,招致下游多次改道,洪水肆虐。黄河泥沙问题由来已久,从周秦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古人曰:“黄河清,圣人生” ,似乎预示着黄河永无澄清的可能。其实,黄河上游源头清澈如镜,但流经兰州以下特别是经过黄土高原后,黄河含沙量陡增。黄河由清变浊是一个渐进的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春秋以前,黄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很小,山陕一带的河水尚可直接饮用。自秦之后,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据一个报道称:“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可见黄河水之浑浊。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李鄂荣:《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说说黄河的“黄”》);由于标准不同,而且有时候黄河并非“真清”了。又据王星光、彭勇研究,历史上共66次出现黄河清的现象。最早一次在东汉建武九年,平原出现河水清之兆(《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河部》),最近一次在民国二十四年元月二十四日,山西石楼地区“黄河河清”突见底(《申报》,1935年2月2日)。从科学态度看,黄河变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内在的规律。但在历史时期,把黄河由浊变清这一奇异现象作为祥瑞之兆的认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黄河清,圣人生” ,以为这是一种祥瑞现象。另外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是“河当浊而反清,阴欲为阳” ,视黄河清为一种叛乱、不祥之征。古代各朝均有一些地方官或宫中大臣借“黄河清”歌功颂德。明代永乐二年冬的“黄河清”,被大肆渲染,显然与朱棣是以臣下起兵夺得皇位,需要以此来证明他是“奉天承运”有关。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雍正四年时期,对“黄河清,圣人出”极尽渲染。当时的河南巡抚田文镜在上报皇帝的奏章中说:钦惟我皇上德备中和,功同参赞。天地位而万物育,悉本于大孝之敬修;四时行而百物生,已臻于无为之圣治。是以天不爱道而七政齐辉,地不爱宝而九河告瑞。既刷深数百尺而循轨东趋,复澄清千里而安澜一色… …臣考之典籍,黄河十(千)年一清 ,至圣之君以为大瑞,然从未有清至一千余里,久至一月如今日之独盛者也。通省臣民莫不欢呼,踊跃称颂。皇上朝乾夕惕,圣德格天,昭此大瑞,以垂亿万斯年之宏庥;遇此奇逢,幸生六道化成之盛世。因为雍正皇帝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同时他“于天人感应之际,信之甚笃”(《雍正起居注》)。于是欣然撰文《河清颂》二千余言,命河道总督田文镜立石记述之,并为一大批官员加官进阶。雍正帝将“黄河清”视做“天人感应之理” ,是其善政的报应。他说,“至于上年朱家口河水溃决,朕敕谕河臣悉心修筑,今于十二月十三日决口合龙,越三日即有河清之应,具见河神福国佑民功用著显,宜崇祀典以答神庥” 。雍正皇帝命令地方建立了“御制黄河澄清碑”,刊刻其上,说是感谢河神,实是给自己表功。雍正皇帝认为自己善加治理河务,使得上天降兆。也就是说,在历史时期,黄河清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黄河清”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现象。一个内在动力是,由于黄河洪灾频繁,成为黄河流域人民的心腹之患,人们对黄河安澜清澈充满了向往。黄河清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想象。“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八回),成为古时中国人的梦想。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明君,政治清明,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黄河清意味着泥沙的减少,除生态建设工程外,气候变化、水利工程、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导致黄河泥沙锐减的重要原因。近20多年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卓著,正发生着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黄河清的局面当在不远。在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下,黄河清更多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非与圣人或盛世有何内在关联。参考文献:王星光、彭勇:《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徐近之:《地方志中关于黄河清的记载》。左慧元:《黄河澄清的奇迹》。《大河“清流”》,《瞭望》2017年第39期。杨雪:《心系黄河清 胸怀黄土情》,《科技日报》。图片来自网络。
喜德县垂直式特级防火卷帘

友情链接: 喜德县泡沫灭火装置 喜德县垂直式特级防火卷帘 喜德县泡沫灭火装置 喜德县垂直式特级防火卷帘